“猪肝能补铁、明目,所以应该天天吃。”
网上流传着这样的言论:药补不如食补,猪肝富含铁元素、维生素 A 等营养成分,多吃猪肝能治贫血,对改善近视也有好处,最好天天都吃。
流言分析
这个说法以偏概全,存在误导。
造成贫血的因素很多,缺铁只是其中之一。如果贫血疾病不是缺铁性的,吃猪肝也无法治愈。猪肝所含的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视网膜的正常功能和维护角膜的正常结构,可以帮助缓解干眼症,减轻视疲劳。但如果已经近视了,眼球形态的变化是不能靠吃猪肝来逆转的。
猪肝虽有营养,但不能不限量地食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健康人每月可以食用 2-3 次动物肝脏或其他内脏类食物,每次不要食用过多。
不少人都爱吃猪肝,它物美价廉,有着不同于猪肉的细腻柔嫩口感,爆炒、煮汤、卤制无不适宜,各地都有猪肝的经典做法。今天,就来聊聊猪肝。
别看猪肝不起眼
它的营养挺不错
猪肝不仅好吃,还有着丰富的营养成分。根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每 100 克煮熟的猪肝中含铁 17.9 毫克、锌 6.72 毫克,维生素 A 5.4 毫克、维生素 C 23.6 毫克、维生素 B6 0.57 毫克。
每天摄入 15 克左右的猪肝,就能满足成年人 1 天的维生素 A 需要;如果要满足成年人 1 天的铁元素需要,则需摄入 33 克左右的猪肝。和深绿色蔬菜、海带等植物性食物所含的铁相比,猪肝中的铁被人体的吸收率更高。
猪肝还具备高蛋白、低脂肪的特性,每 100 克熟猪肝含蛋白质 26 克、脂肪 4.4 克,比猪肉的热量更低,很适合有减脂需求的人群。
猪肝真是补血明目神器吗?
猪肝这么有营养,贫血、近视的人是不是应该多吃?的确,对于患缺铁性贫血的人来说,需要摄入富含铁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血红蛋白合成。
但贫血有多种病因,除了缺铁性贫血,还有因为缺乏维生素 B12 或叶酸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因先天缺陷或免疫系统疾病导致的溶血性贫血等,这些贫血疾病是无法通过补铁来缓解症状的。所以,一旦发生贫血需要及时就医治疗,对症下药。即使确诊缺铁性贫血,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铁剂,并适当食用富含铁的食物,不能自作主张用“食补”代替用药。
对于患近视的人也一样。猪肝里的维生素 A 有助于合成视网膜中的感光物质,缓解“夜盲症”的出现;让皮肤和黏膜维持正常的天然屏障作用,维护角膜的正常结构,改善眼睛干涩;还有抗氧化、抗炎的功效。但这些作用并不会有助于减少近视度数,因为近视主要是眼球前后径出现改变,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吃猪肝并不能实现“逆转”。正确用眼、控制屏幕使用时长、增加户外活动,才能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
大块吃猪肝有益健康?
建议悠着点!
虽然猪肝对健康有益,味道也不错,但还真不能天天吃。
猪肝是猪体内负责代谢的重要器官。猪进食时摄入的重金属、兽药、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都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如果猪的肝脏功能下降、有害物质摄入较多,都有可能富集毒素。
真正的风险,来自过量吃猪肝导致的维生素 A 中毒。如果长期每天吃猪肝超过 50 克,就可能会因为大量摄入维生素 A 而引起急慢性中毒,出现头晕、恶心、视力模糊等症状,甚至导致肝功能受损。由于超量的维生素 A 有胎儿致畸风险,孕妇更不能为了补铁而大量吃猪肝。
另外,猪肝的胆固醇、嘌呤的含量都比较高,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以及高尿酸、痛风患者都不建议吃猪肝,有加重病情的风险。但也不是说猪肝完全不能吃了。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检验检疫合格的猪肝是可以适量食用的,至于适量的程度,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健康人每月可以食用 2-3 次动物肝脏或其他内脏类食物,每次不要食用过多。
猪肝虽好吃
烹饪有门道
在正规渠道购买猪肝时,注意挑选新鲜有弹性、无异味、表面没有出血点等病变的食材。
猪肝一定要彻底做熟,不要为了追求嫩滑的口感而“半生食”,会带来寄生虫或病毒感染的风险。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不止一例因为吃的猪肝不熟而导致感染猪肝携带的戊肝病毒的病例,实在是得不偿失。
吃猪肝还需要饮食合理搭配,最好同步吃新鲜的绿叶蔬菜,保证营养均衡。如果炒猪肝配着红烧肉、溜肥肠一起吃,再喝上几瓶啤酒饮料,虽然嘴上舒服了,消化系统的负担可就加重了。
照“谣”镜
这类谣言有片面夸大、简化逻辑的特点,将“有营养”等同于“需高频食用”,忽略过量危害(如维生素A中毒、重金属风险),而且往往提出绝对化建议。面对这类谣言,要警惕“天天吃有益”的绝对化说法,参考膳食指南,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安排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