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荡法治劲风,扫除“AI谣言”

发布时间:2025-08-22 18:54 来源: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AI生成“核电站泄漏”新闻稿,从“80后5.2%的死亡率,开启了黄金一代的黯然离场”到“80后的死亡率已经超过70后”……“AI谣言”形式多样、频频出现,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AI谣言”从何而来、为何泛滥、如何整治,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AI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具有提升生产效率、优化决策过程、改善用户体验、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等多重意义,展现出未来的无限可能。但AI也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被一些为了“流量”“吸粉”的人用于制作发布谣言和不实信息,对部分群众造成困扰。亦因此,中央网信办今年4月部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聚焦利用AI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等乱象开展重点整治。

  “AI谣言”造成恐慌、危害更甚。AI技术的滥用已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构成严重威胁。在抢险救灾等紧急场景中,AI生成的虚假信息可能夸大灾情或捏造救援进展,干扰正常救灾部署。今年2月,四川筠连县“2·8”山体滑坡发生后,部分自媒体账号用AI软件翻炒拼凑旧闻,传播如“山体滑坡被行车记录仪拍下”“4名遇险学生被路过的司机救出”等帖文,诸多错误信息给抢险救灾带来困扰。“广东医保基金出现赤字”的“AI谣言”传出后,不仅引发社会恐慌,还造成群众对政策的误解。此外,不法分子利用AI伪造“彩票预测模型”,以“付费包中奖”为噱头诈骗钱财。此类谣言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扰乱公共安全,甚至被境外势力利用以煽动社会对立情绪,必须从法律和技术层面双管齐下,严厉打击“AI谣言”的制作与传播链条,避免危害持续蔓延。

  “AI谣言”传播迅速、以假乱真。AI技术应用的低门槛和高效性,使得谣言生成量呈指数级增长。通过深度伪造技术,一段杜撰名人言论的视频或一段虚构的“现场录音”,就能在几分钟内生成,并通过社交平台裂变式扩散。普通用户难以通过常识或简单工具辨别真伪。利用AI换脸等手段假冒权威人士发布政策变动信息,或伪造“专家解读”,会严重误导公众认知。更棘手的是,部分平台算法为追求流量,优先推送煽动性内容,进一步加速了谣言的传播。传统人工审核模式已难以应对海量AI内容,亟需引入AI反制技术,用数字水印、区块链存证等技术手段,从源头标记合成内容,同时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构建“技术+教育”的双重防线。

  “AI谣言”亟待粉碎、消除影响。针对AI技术滥用乱象,今年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虚假信息、诈骗牟利等行为。平台需强化主体责任,链接AI识别工具,对疑似合成内容进行标注或限流。社会应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联合公安、工信等部门溯源追责,对恶意造谣者依法惩处,同时推广“谣言粉碎机”等技术工具,通过大数据比对和语义分析快速辟谣。用户要提升分辨能力,对有疑虑的视频信息借助“AI生成内容检测”技术进行甄别。特别是,要健全和完善《生成式AI服务管理办法》等制度体系,明确技术开发者的伦理边界,构建“生成-传播-监管”全链条治理生态,确保网络空间天朗气清。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鼓荡法治劲风,扫除“AI谣言”。谣言止于智者之识,更止于管理之治。只有扎紧法治篱笆、高悬惩处利剑,对“AI谣言”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提高造谣成本,形成“不敢、不能、不想”造谣的社会氛围,且确保真相始终“跑赢”谣言,谣言就失去了生成的土壤和传播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