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开盒”毒瘤,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线

发布时间:2025-07-15 11:14 来源:焦作市委网信办

  当隐私成为商品、个人尊严沦为网络暴力的靶心,中央网信办的一纸通知,专门部署进一步加强“开盒”问题整治工作,为这场无序的“狩猎”按下了终止键——以全链条治理切断“开盒”黑产,彰显了捍卫公民权益的坚定决心。

  何为“开盒”?即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并公开他人姓名、身份证号、住址、联系方式等隐私信息,目的多为煽动网络暴力、诽谤攻击或谋取利益。近年来,部分网民甚至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开盒”行为,使受害者在网络空间暴露于舆论攻击之下。今年3月,一则“13岁未成年人开盒孕妇”事件引发热议,更是把“开盒”一词推上风口浪尖。

  “开盒”的个人信息从何而来?几乎每一起“开盒”网暴背后,个人信息泄露都是一大根源。与信息数据的泄露相比,更值得警惕的,是个人信息的买卖交易链条。此前的“开盒”事件中,媒体就多次报道了“社工库”的存在。今年发生的网暴孕妇事件,被“开盒”者的个人信息数据来源就是海外“社工库”。不法分子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个人敏感信息后,通常将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整合、分析,形成“社工库”。“社工库”的运营者反复对个人敏感信息进行清洗、分类、整理,随后以“开盒”为名在暗网或匿名群组中兜售信息,将“接单开盒”做成生意。显然,暗黑利益链条成熟运作,在某种程度上更“方便”了“开盒”恶行,变相让“开盒”实施更低门槛、更高频率。

  如何遏制网络“开盒”行为?一是全力阻断传播渠道。平台是网络空间治理的参与主体,享有管理权和惩戒权,要发挥平台作为“守门人”的作用,明晰平台的内容审核、过滤和删除义务,防止用户传播虚假、违法、有害、侵权信息,将“开盒挂人”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大打击惩治力度。中央网信办将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泄露、盗取、贩卖个人信息,以及利用个人信息开展违法犯罪活动等行为。这就意味着,针对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开盒”行为,将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是广大网民筑牢道德底线。不因猎奇心理或群体情绪而传播“开盒”信息,更不能主动发起“开盒”行动。控诉违法行为应通过正规法律渠道,而不是在网上跟风“开盒”,扩大事态影响。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法治宣传,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文化素养、规则意识、权利意识和公德意识。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隐私不容肆意践踏。多方协同发力,才能铲除“开盒”毒瘤,才能切断“开盒挂人”的暴力链条,为每个人的信息安全撑起一片晴空。(张雅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