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养老钱被掏空!警惕私域直播间的“温柔陷阱”

发布时间:2025-03-14 22:35 来源:

  近年来,一些“私域健康直播间”利用“健康讲座”的惯用套路,通过“仅需一分”“一元购”“免费体验”等低价引流手段,吸引老年人进入私域直播间。

  私域直播具有封闭性和隐蔽性,监管部门难以实时监测其内容,因此商家敢在直播间里肆无忌惮地进行违法违规宣传。

  不少老年人“一边上网,一边上当”,不仅花费大量时间和钱财,也面临健康风险。老年人为何对直播间“儿女”深信不疑?又该如何防范老年人掉入“坑老”陷阱?

  制造焦虑打“温情牌”环环相扣进行“洗脑”

  近年来,一些“私域健康直播间”利用“健康讲座”的惯用套路,通过“仅需一分”“一元购”“免费体验”等低价引流手段,吸引老年人进入私域直播间。

  私域直播具有封闭性和隐蔽性,监管部门难以实时监测其内容,因此商家敢在直播间里肆无忌惮地进行违法违规宣传。

  不少老年人“一边上网,一边上当”,不仅花费大量时间和钱财,也面临健康风险。老年人为何对直播间“儿女”深信不疑?又该如何防范老年人掉入“坑老”陷阱?

  规避违禁词则是另一种手法。直播过程中,一些直播间也针对平台监测总结出相应“对策”。比如某主播在直播中提到病症时,便会使用英文或故意拆分病名,如将“尿毒症”说成“那个尿,某毒,某什么症”,用“CA”指代“恶性肿瘤、癌症”等。

  为吸引“客户”、提升黏性,不少保健品直播会“环环相扣”设陷阱。

  第一步是“拉人头”,通过线下引流方式拉人进群;第二步是“给价值”,通过送奖品、发红包等方式“利诱”;第三步是“破防线”,通过制造焦虑、打“温情牌”,让老人心甘情愿在直播间下单。

  直播间内,一些主播故意制造健康焦虑,称“不能靠儿女,儿女都是自私的”“要懂得保健,开始保养起来”;同时,嘘寒问暖,早晚发红包。在情感攻势下,老人们的防范意识逐渐瓦解,甚至更相信主播而非子女。

  一口一个“爸妈”主播“卖惨”让老人掏光养老钱

  上海退休后独居的唐女士,关注了一位“正能量情感男主播”。此人每天都会“偶遇”夸张的悲惨故事,并热心“帮助别人”,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直播卖货。

  从第一步免费的小红心,到直播间打赏,唐女士在直播间的消费也慢慢多起来,买回来各种玉石手串、项链等,还有各式各样的养生保健品。

  男主播的“售后”服务也很“到位”,他私下加上唐女士的微信,直接叫“妈妈”,并编造各种理由向老人“借钱”:没钱回家,胃癌看病,女友怀孕……就这样,唐女士辛苦半辈子攒下的养老钱被“干儿子”借了个精光,还欠了不少外债。

  沉迷“养生”直播间所谓保健品健康风险大

  老年人沉迷于“养生”直播间反复下单、花费不菲的同时,一些所谓的保健品不仅没有功效,反而还会带来健康风险。

  广东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黄小婷(化名)介绍,“抗癌”“降血压”“降血糖”是保健品“洗脑”中老年用户的“三大法宝”;有患者听信直播间推销购买保健品后,擅自停了降压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严重的话会带来脑梗风险”。

  2023年底,北京市海淀警方接群众报警称,通过直播带货购买了宣称具有保健功效的“咖啡”,饮用后出现鼻塞、头痛等不良反应。公安机关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检测鉴定,认定该款“咖啡”含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新型衍生物质成分。

  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法治研究会等机构也曾发布“三品一械”(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直播带货消费调查报告,其显示虚假宣传问题舆情数据高达30.5%,食品冒充保健品或药品违规宣传功效等问题比较普遍。

  治理“坑老”直播间监管与关爱需同时发力

  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宋立志认为,市场监管部门要从非法生产、销售等环节入手,加大对违规生产企业、直播间运营者及主播的处罚力度。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李文凤建议,通过与平台开展技术协作,提升智慧化监管水平,构建多层次执法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完善老年人网络消费管理之外,更需要家人、社会帮助老人对新事物树立正确认识。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夏柱智等建议,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建设更多老年活动中心,提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帮助老年人维系、拓展社会关系,促进其广泛参与社会生活,满足其情感、社交等基本需求。

  此外,还应大力倡导家庭观念,鼓励子女尽可能增加对老年人的陪伴,提高他们的存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