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前有一个小孔是“聪明洞”?千万别乱挤!

发布时间:2024-12-25 16:59 来源:

  45岁的张大姐(化姓)出生时,右耳前有一小小的圆孔,亲朋好友都认为这是“聪明洞”“富贵孔”,是有福气的象征。

  平时这个小圆孔不痛不痒,就偶尔会有白色的黏稠分泌物排出,张大姐也没当回事,坦然接受这身体上的“与众不同”。

  耳边小洞发红肿胀 医院一查竟是感染了

  近日,张大姐发现这个小孔周围皮肤发红肿胀,并伴随明显的疼痛,便急忙赶往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

  “医生医生,快帮忙看看,我耳朵小孔这边肿起来了,好痛啊!”一踏进诊室,张大姐就焦急说道。

  医生仔细询问病史并查体,确诊为“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考虑瘘管内脓肿已形成,医生予以切开排脓,放置引流纱条,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医生介绍,这是胚胎时期耳朵上应该闭合的地方没有闭合好,在皮肤表面留下一个小孔或者小凹陷,民间俗称“耳仓”“聪明洞”“富贵孔”等。它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先天性遗传性外耳疾病,是由于胚胎时期发育不全所致。

  “瘘管口多见于耳轮脚前,少数出现在耳轮的后上边缘、耳屏及耳垂等,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医生说。

  “耳前瘘管看似表面只有一个小孔,其实瘘管内部结构复杂多样,分布着长长短短的管道,瘘管遇到堵塞或挤压则可能会引发感染。”

  瘘管感染会“卷土重来” 医生建议手术切除

  经过近一个月的换药及消炎治疗后,张大姐右耳前瘘管感染基本得到了控制。谁知半个月不到,瘘管感染“卷土重来”,甚至红肿范围更大,医生再次对张大姐进行了排脓及抗感染等治疗。

  “这么多年了,这个小孔一直相安无事,没想到这次发炎感染后这么严重,反反复复何时是个头啊。”张大姐苦不堪言。

  医生提醒,瘘管一旦发生过一次感染,后面就有可能会反复发作,他建议手术切除瘘管以绝后患。

  先天性耳前瘘管主要分为单纯型、分泌型和感染型。

  单纯型的瘘管一般不会分泌及发炎,无需特殊处理;

  分泌型瘘管会分泌出一些白色、有臭味的黏稠物,可能伴有瘙痒感;

  感染型耳前瘘管常在分泌型耳前瘘管合并挤压后产生,感染后局部发生红肿热痛、流脓,有可能会反复发作形成瘢痕,这时就要控制感染后进行手术治疗了。

  “总之,耳前瘘管无症状时无需治疗,一旦出现严重感染最好手术治疗,完全摘除瘘管是防止复发的唯一有效途径。”医生说。

  “耳仓”不是什么大问题 只需预防感染

  医生表示,有先天性耳前瘘管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平时需注意预防感染的发生。

  1 避免揉搓或挤压

  经常揉一揉孩子的“聪明洞”,会变得更加聪明?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而且极易引发细菌感染。

  如果发现瘘管口有分泌物,切勿自行挤压或者伸入针状物体清理,可用碘伏棉签轻柔擦拭洞口表面。

  2 保持耳部清洁干燥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干燥。如果耳朵周围有水,用棉签擦拭就可以,但不能太用力。

  3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宜清淡,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包括海鲜、饮酒等;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4发生感染及时就医如果瘘管口出现皮肤红肿、疼痛,伴有脓性分泌物渗出,则提示有急性感染的可能,需尽快前往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