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携手共创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是广大网民的共同期待。日前,我省公布6起典型案例,涉及防汛救灾、社会民生、资产拍卖等方面,向社会传递了对传谣造谣零容忍、严打击的态度与决心,着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从典型案例看,驱动这些自媒体造谣生事的一大诱因,即是“流量至上”,其背后潜藏的“流量焦虑”也呈流行和蔓延之势。平台算法、网民关注,在这两股力量推动下,流量日益成为自媒体“变现”的“摇钱树”、机构考核的“指挥棒”。不必讳言,如今越来越多领域都加入了这场“流量竞赛”,从海量自媒体到部分官方机构、职能部门等,都在绞尽脑汁“卷”流量,在这条赛道越跑越远。
万事万物,过犹不及。流量代表传播力,但充满“负能量”的流量则是一种“杀伤力”,混淆视听、带偏舆论,不可不防。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媒体成长的“金标准”,更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流量与导向是一对辩证关系,要兼顾更要平衡,切不可走极端,将其做成“单选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作出系统部署,其中专门提出“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就是要从制度层面净化“泥沙”,守住舆论导向乃至意识形态的红线,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破除“流量至上”的单向度标准,要全面发力、系统整治、久久为功。监管部门要持续施压、升级技术、依法惩处,扩大并细化“探照灯”辐射范围,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平台运营商要担负起主体责任,严格审核、推送等机制,以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式打击“流量至上而罔顾导向”行为;官方机构要示范引领,杜绝流量考核“一票否决”,扩大综合考评范围,避免相关工作走上异质化、极端化甚至掩耳盗铃、违规作弊的歧途。
要流量,更要导向。让我们携手优化全社会协同治理的制度机制,通过矫正“流量至上”不良导向,为遏制谣言釜底抽薪。
(聂楠)